2)84 成为不了向着‘风车’冲锋的‘唐·吉可德’。_四合院:穿越了有个空间很正常吧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出了轧钢厂,他想再好好看看这座刚刚修复好战争创伤的城市。

  不得不说是,这首都不愧是五朝的古都,这里的文化底蕴也不是一般的地方能够比得了的。此时四九城里的古建筑,有的还未因阻碍时代的发展而被拆除。

  BJ天桥礼拜寺,这座集合了中式和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寺庙,依然健在。因不是信徒,周平安并没有进去参观,只是蹬着自行车绕着外墙走了一圈,隐隐还能听到里面虔诚的诵经声。

  提有“中外禔福”匾额依旧挂在晚清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仪门上方。

  (“禔福”就是福安之意,语出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:“遐迩一体,中外禔福,不亦康乎?”。在一个向来自居为中央帝国的政权核心,匾额上不宣示皇恩浩荡、威恩远扬,而只是祈求平安无事,这也是晚清政权心态的真实写照。)

  此处仪门,原为清代大学士赛尚阿的宅邸,在当时的衙门院内设立了京师同文馆,用来培养外语人才,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外语学校。

  经历了元明清三朝被人称之为‘税门’的崇文门(俗称哈德门),民间俗称‘死门’的宣武门城楼和俗称‘水门’的西直门城楼,此时还依旧矗立原地守望着‘旧貌换新颜’的四九城。

  体现老四九城人谦和性格的“拐弯抹角”墙,也遍及大大小小的胡同。

  城楼、城墙、墩台、护城河,虽然已经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军事用途,但它们却因为历史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。

  就像梁思成,梁先生说过的,“如能保全首都城墙,今日之BJ会是比罗玛、八黎等辉煌的多的历史名城!”

  但此时以及后来,人们并没有因为梁先生的话就改变对城墙等古建的认知,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城墙在文物及各方面的价值,也未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城墙与城市发展的关系,以至于后来,人们只能从照片上认识这些城门城楼和城墙了。

  如果现在有人建议让周平安去阻止将要发生的事情,呵呵,周平安只能给他一个轻蔑的微笑。

  古人就曾教导过:大势不可逆,民心不可违。

  简单来说,任何政治势力和个人都不可能逆历史潮流,更不可能脱离甚至悖逆民意而独存。

  难道在“不可名言事情”发生之前,就没有人预见到后果吗?难道就没有人尝试阻止吗?

  能成为国家的领导人,哪个不是人才中的人才,精英中的精英?哪个不是历经腥风血雨、诡异莫测的斗争走到现在的?

  你让周平安,一个顶着‘幸进’之名的工厂7级办事员去建议、去阻止?

  这不就是现实版的‘螳臂当车’吗?

  这么做了,无非就是给“滚滚前行的历史车轮”下再添一条亡魂而已。

  前世,周平安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‘既然不能给国家做贡献,那就坚决不给国家添麻烦’为行事准则。

  从这点就能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人:胸无大志,苟安且有自知之明。

  虽然再世为人,并拥有了一些神奇的能力,但是‘自知之明’这个优点从未消失过。

  周平安从不认为自己有了‘标准答桉’就高人一等,就比如考试的时候,一个是靠自己的能力得了100分,一个是拿着标准答桉抄了100分。虽然同样结果都是100分,但谁的能力大,孰人皆知。

  所以,谨小慎微且有自知的周平安,就注定成为不了向着‘风车’冲锋的‘唐·吉可德’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88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